读书笔记:《曾国藩传》
本卷介绍曾国藩的出身和科举之路,与大多数人普通人一样,没有显赫的背景,家族里几百年无人做官,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,都是普通百姓。在清末的社会环境下,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公平。相比现在,那个时候有更多的理由抱怨。
第一章 七次科举之痛
1. 父子双双去“赶考”
道光十二年(1832),科考路上,曾麟书(43 岁,考了 16 次),曾国藩(22 岁,考了 5 次)。大多数人,三五次考不中就不再入场丢人(难过的是自己这关),次数多了,还要忍受其他人的嘲笑。
2. 老曾家有个科举梦
祖父的故事,少时游惰,中年警醒,踏实做事。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,食之弥安也。开始将读书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。
三不信:不信看风水的地仙,不信医生,不信和尚道士,只信人定胜天。
3. 生平第一大挫折
曾麟书考试秀才,曾国藩被悬牌批责(作为反面典型),遭受他人嘲笑讥讽。
4. 越笨拙越努力
吾家祖父教人,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,故男儿自立,必须有倔强之气。
从悬牌批责的打击到从失败中站起来,倔强到底,绝不放弃。
基础打牢以后,在文章的大局观上下功夫,道光十三年(1833,23 岁)顺利考上秀才,次年考中举人,此乃厚积薄发之功。
道光十八年(1838,28 岁),再一次进京拼搏,背水一战,高中进士(明清进士平均年龄 38 岁)。参加朝考,入翰林(能力与运气缺一不可)。
艰难的科举经历强化了曾国藩愈挫愈勇的性格,只要努力,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情做不成。
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。
今人尚巧,办事越巧妙,越少费力气,越偷懒,越走捷径,就越好。追求高效率,快速成功,甚至不择手段。然而,笨拙胜过机巧,办事笨拙才靠得住。读书不读懂上一句,不读下一句。不读完这本书,不摸下一本书。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,绝不睡觉。
笨拙的好处:
- 没有智力资本,因此比别人更虚心,更肯付出;
- 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,总是失败,能够面对逆境,抗击打能力强;
- 不懂取巧,不走捷径,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,做事不留死角;
- 笨拙看起来慢,其实越到后面走得越快,秀才考七次,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。
追求涓滴积累,水滴石穿,追求扎实彻底,一步一个脚印。做人讲究拙诚,人以伪来,我以诚往,不玩心眼。
第二章 为什么要“学做圣人”
1. 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
道光十九年(1839,29 岁)在家休息一年,道光二十年来到北京参加散馆考试授翰林院检讨。
在翰林院见到很多气质风度完全不同的人,与过去只知学习应试教材完全不同。
世以不得第为耻,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。—— 王阳明
2. 三十而立,学做圣人
曾国藩总结自己的缺点:
- 浮躁、坐不住;
- 日记中记载:四十余天,因循过日,故日日无可记录。
- 爱看杀人;
- 傲慢。
道光二十一年拜访大儒唐鉴,请教读书之法,开始立志学做圣人(终身大目标,这一目标实现其他目标自然而然能达到)。
3. 脱胎换骨的开始:写日记
如何做圣人?写日记,从细微处革新自己。
刚开始记日记曾国藩和我们一样存在很多问题:
- 偷懒,不能坚持记录;
- 记成流水账;
- 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能做到。
在第一次日记中断半年之后,曾国藩重新发愤图强,决心不再因循过日,从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开始写日记,在第一篇日记写到:
兹拟自今以后,每日早起,习寸大字一百,又作应酬字少许;辰后,温经书,有所知则载《茶余偶谈》;日中读史亦载《茶余偶谈》;或有所作诗文,则灯后不读书,但作文可耳。
计划得很好,但是从初八到二十四这 16 天中,日记中关于宴起的记载是八次,早起失败率 50%,说天天要记《茶余偶谈》,结果只记了 2 次,至于写字,大部分天数都有些应酬字的记载,但是习寸大字一百,只有 1 天完成了。
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!日记的作用是研几,几就是细节,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改变自己,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。一个细节放过去,整个工程都可能垮塌,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,不光是要逐一反思一整天的行为,还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。
在修身起始阶段,重要的是猛。在进行阶段,更重要的是韧,经历失败不能放弃。
有恒为做圣之基,凡人作一事,便须全副精神注在一事,首尾不携,不可见异思迁,做这样想那样,坐这山望那山。人而无恒,终身一无所成。
尤其是曾国藩晚年的日记,可以看到他坚持一生在日记中反省自己:
- 念生平所作事,错谬甚多,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,后世将讥议交加,愧悔无及。(同治八年,1869,逝世前三年)
- 日内因眼病日笃,老而无成,焦灼殊甚。究其所以郁郁不畅者,总由名心未死之故,当痛惩之,以养余年。(同治九年)
视人世之浮荣微利,若蝇吶之触于目而不留。
立志要高远,有大志向才能不断超越自己,淡泊以明志,立志就像打地基。
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
1. 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
- 道光二十年(1840,30 岁),授翰林院检讨;
- 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第一次大考,授翰林院侍讲;
- 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升内阁学士;
- 道光二十九年(1849,39 岁),升礼部右侍郎。
十二条规矩:
- 敬。整齐严肃,无时不慎。无事时心在腔子里,应事时专一不杂。清明在躬,如日之升。(做事要有基本的态度,不能马虎敷衍)
- 静坐。每日不拘何时,静坐四刻,体验来复之仁心。正位凝命,如鼎之镇。
- 早起。黎明即起,醒后勿沾恋。
- 读书不二。一书未完,不看他书。东翻西阅,徒徇外为人。
- 读史。丙申年购《甘三史》,大人曰:“尔借钱买书,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,尔能圈点一遍,则不负我矣。”以后每日圈点十页,间断不孝。
- 谨言。刻刻留心,第一功夫。
- 养气。气藏丹田,无不可对人言之事。
- 保身。节劳,节欲,节饮食,时时当作养病。
- 日知所亡。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,有求深意是徇人。
- 月无忘所能。每日作诗文数首,以验积理之多寡,养气之盛否。不可一味耽着,最易溺心丧志。
- 作字。饭后作字半小时。凡笔墨应酬,当作自己功课。凡事不留待明日,愈积愈难清。
- 夜不出门。旷功疲神,切戒切戒。
当然,上面很多条都与翰林大考有关,也就是与曾国藩的工作息息相关。在学习他的时候,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定目标。
2. 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
- 与人相处多替他人着想;
- 效法祖父,急公好义,特别爱助人(银钱则量力资助,办事则竭力经营。)
- 虽然有上级欣赏,但做事从不取巧,踏踏实实,不搞任何歪门邪道,不走捷径。
3. 深得道光皇帝欣赏
做事踏实,一旦有任务,全力以赴,认认真真,一丝不苟地完成。有事加班,不待期日。
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
1. 郁闷的“副部长”
当了部长,才知道官小,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,。
2. 开罪咸丰皇帝
道光去世,咸丰上台,希望能有新的变化,结果发现是三把火。表面上要励精图治,过段时间又是老样子,糊弄糊弄就过去了。表面上求批评,求建议,其实只是做做样子。
不要命的曾国藩上了一道批评皇帝的《预防流弊疏》,从此以后被记仇。
3. 北京,生命最艰难的时刻
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锋芒毕露,人必非之。
想做事得罪人,得罪同僚,去往江西监考。